2024/11/12 10:49:00

一、质谱仪的组成

质谱仪是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环境科学等领域,用于确定化合物的质量以及化学结构。从专家的角度来看,质谱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样品引入系统:这是质谱分析的起点,负责将样品以适合的形式(气态或溶液)引入仪器中。常见的样品引入方式包括直接注射、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LC)。

2.电离源:在这一部分,样品分子被转化为带电粒子(离子)。电离方法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常用的电离方法有电喷雾电离(ES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等。

3.质量分析器:质量分析器是质谱仪的核心部分,负责按照离子的质荷比(m/z)对离子进行分离。常见的质量分析器类型包括四极杆、飞行时间(TOF)、离子阱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等。

4.检测器:检测器用于检测并记录分离后的离子信号。检测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质谱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5.数据系统:现代质谱仪通常配备有高级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结果的输出。这些系统帮助科学家从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如分子质量、化合物结构和浓度等。

 

二、质谱信号强度与待分析物含量的关系

谱信号强度与待分析物含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质谱分析中,质谱信号的产生经历了离子的产生、传输与检测三个步骤。

1.首先,在离子产生阶段,样品量越多,产生的离子量也会相应增加,通常符合正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可以被近似认为是线性相关的。

2.然后,在离子传输阶段,传输效率一般与被传输离子的量无直接关系,但传输效率可能会受到离子数量过多造成的互相排斥的影响而下降。

3.最后,在离子检测阶段,信号强度与离子数量大致呈线性相关,无论是光电倍增管检测器还是检测镜像电流的检测器。

因此,在实际质谱分析中,可以通过质谱信号的绝对强度来定量待分析物的含量,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信号的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的转换关系,以获得准确的定量结果。在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中,待分析物含量与质谱信号之间的关系再添加了一层色谱流出物的影响,信号的绝对强度成为了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三、定量的两种方法

质谱分析中常用的定量方法包括外标法和内标法。外标法是通过分别测量已知量的标准样品和未知量的待测样品来实现定量。通过比较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的信号强度以及已知样品的含量,可以计算出待测样品的量。为了提高测定精度,通常会测量一系列标准样品,绘制工作曲线,并通过拟合方法确定未知样品的含量。

而内标法则通过将已知量的标准样品直接加入待测样品中,在同一次实验和相同基质条件下完成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的测定。这样可以消除实验间的偶然误差和基质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提高定量的准确性。如果加入的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是同种物质,会通过两次测量来计算出待测样品的含量。内标法的特点是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减少了实验误差带来的影响。

 

四、质谱相关的特殊定量细节
同位素稀释是质谱分析中的一种特殊定量方法。这种方法利用同位素标记物质,通过加入已知比例的同位素内标来实现对信号的绝对强度测量转化为对信号相对比例的测量。正因为不同同位素之间在质谱中具有不同的质荷比m/z,同位素内标能够被准确地区分出来,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另一种常用的定量方法是选择反应监测,特别在复杂混合物中尤为重要。通过串联质谱(Tandem MS)仪器的母离子和子离子的两步选择,可以精确地定位到我们所关心的化合物,同时减少基质的干扰,降低背景噪声并提高方法的动态范围。选择反应监测因其准确性和灵敏度而成为目前色谱-质谱联用中最常用的定量方法之一。

 

上一篇:实验干货||蛋白电泳相关溶液配制 下一篇:超清晰教程细胞划痕实验\伤口愈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