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3 14:14:00

一、双PAP法的基本原理

双PAP法是在传统的PAP法(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两级抗体和两次PAP复合物的使用,实现对抗原信号的双重放大。

1.第一级抗体:特异性结合组织中的抗原。

2.第二级抗体(桥抗体):连接第一级抗体和PAP复合物。

3.PAP复合物:由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抗HRP抗体组成,通过免疫学方法制备的稳定复合物。

在双PAP法中,抗原首先与第一级抗体结合,然后通过第二级抗体(桥抗体)连接PAP复合物。之后,再次加入第二级抗体和PAP复合物,实现对抗原信号的双重放大。

 

二、双PAP法的操作步骤

双PAP法检测微量抗原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标本处理:组织标本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等处理后,用PBS洗涤。

2.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使用1%的过氧化氢或过氧化氢甲醇溶液处理标本,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少非特异性染色。

3.血清封闭:用正常血清(如正常羊血清)孵育标本,以封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4.第一级抗体孵育:加入特异性第一级抗体,室温孵育1小时或4℃过夜。

5.PBS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第一级抗体。

6.第二级抗体(桥抗体)孵育:加入第二级抗体,室温孵育30分钟。

7.PBS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第二级抗体。

8.第一次PAP复合物孵育:加入PAP复合物,室温孵育60分钟。

9.PBS洗涤:去除未结合的PAP复合物。

10.第二次第二级抗体(桥抗体)孵育:再次加入第二级抗体,室温孵育30分钟。

11.PBS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第二次第二级抗体。

12.第二次PAP复合物孵育:加入PAP复合物,室温孵育60分钟。

13.PBS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第二次PAP复合物。

14.显色反应:加入底物显色液(如DAB+H2O2),室温显色5-10分钟。在HRP的催化下,DAB被氧化形成棕黄色产物,标记抗原的位置。

15.复染和封片:用苏木精复染细胞核,脱水、透明、封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三、双PAP法的特点

1.高敏感性:通过两次桥抗体和PAP复合物的使用,实现对抗原信号的双重放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特别适用于微量抗原的检测。

2.低背景染色:由于抗体和PAP复合物均经过精心选择和纯化,减少了非特异性结合,降低了背景染色。

3.步骤复杂:双PAP法操作步骤较多,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耗时长:由于多次孵育和洗涤步骤,双PAP法耗时较长,不适用于需要快速诊断的场合。

 

四、双PAP法的应用

双PAP法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特别是在肿瘤病理诊断、免疫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双PAP法检测微量抗原,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评估肿瘤预后、监测治疗效果等。

 

五、注意事项

1.抗体的选择和纯化:应选择特异性高、效价好的抗体,并进行纯化处理,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2.实验条件的控制:应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时间、抗体浓度等,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显色反应的控制:应密切观察显色反应的过程,及时终止显色,以避免产生过深的背景染色。

4.对照实验的设置:应设置对照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特异性和可靠性。

 

上一篇:标记的链霉卵白素-生物素法(LSAB) 下一篇:原代上皮细胞与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的分离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