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18 9:38:00

标记好的胶乳微球后续处理过程中,有的可能超声完直接使用,没有过滤,有的需要过滤,那么能否使用0.45um的滤膜进行过滤,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考虑。

一般胶乳微球标记技术有物理吸附法和化学偶联法。物理吸附法利用带有疏水基团的蛋白与疏水微球(如带有磺酸基、羧基、醛基表面修饰的微球)进行吸附与配位结合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将微球溶液与含目标蛋白的溶液混合,反应后通过清洗除去未结合的游离蛋白,就能获得胶体蛋白复合物。化学偶联法则更为复杂且精准,例如在一些方法中,通过特定的试剂如EDC(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等,使蛋白与微球发生共价结合,实现稳定标记。

我们在探讨能否用0.45um滤膜过滤标记好的胶乳微球之前,先了解以下问题:

第一. 解胶乳微球本身的特性

胶乳微球的粒径大小分布是关键因素之一。通常,用于体外诊断试剂标记的胶乳微球粒径范围较广,不同的诊断项目和标记方法会选用不同粒径的微球。

如果胶乳微球的平均粒径大于0.45um,那么使用0.45um的滤膜进行过滤可能会导致微球被大量截留,无法顺利通过滤膜,最终使得过滤后的胶乳微球溶液浓度大幅降低,影响后续诊断试剂的性能。如,某些用于特定病原体检测的胶乳微球标记体系,所使用的微球平均粒径可能在0.5um甚至更大,这种情况下强行用0.45um滤膜过滤,会损失大量微球,导致检测信号强度不足,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 从标记过程

标记反应可能会使微球的性质发生一定改变。一方面,标记过程中蛋白与微球结合会增加微球的有效粒径。比如在化学偶联过程中,蛋白分子附着在微球表面,使原本光滑的微球表面变得“臃肿”,微球的整体大小会超过其初始粒径。

如果初始微球粒径接近0.45um,标记后很可能就会大于这一数值,从而不适合用0.45um滤膜过滤。另一方面,标记反应可能会影响微球的聚集状态。在某些标记条件下,微球之间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聚集,形成更大的聚集体。这些聚集体的大小往往远超单个微球,即使单个微球粒径小于0.45um,聚集体也可能无法通过滤膜。

所以,在一些特定情况下,0.45um的滤膜过滤标记好的胶乳微球是可行的。如果胶乳微球的初始粒径较小,且标记过程对微球粒径和聚集状态影响不大,那么使用0.45um滤膜过滤可以起到去除杂质和未反应小分子物质的作用。例如,当用于标记的胶乳微球初始平均粒径在0.2-0.3um左右,并且标记方法较为温和,没有明显改变微球的聚集状态和粒径大小,此时通过0.45um滤膜过滤,能够有效去除反应体系中残留的未结合蛋白、多余的标记试剂等杂质,提高胶乳微球溶液的纯度,有利于后续诊断试剂的制备和性能优化。

此外,过滤的目的也是决定是否选用0.45um滤膜的重要因素

如果过滤的目的是为了除菌,0.45um滤膜通常可以有效截留常见的细菌等微生物,在满足胶乳微球本身特性允许通过的前提下,能够为胶乳微球溶液提供无菌环境,延长其保存时间和保证产品质量。但如果过滤是为了去除所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颗粒物质,且不确定胶乳微球是否能顺利通过,那么就需要谨慎选择滤膜孔径。

体外诊断试剂标记好的胶乳微球能否用0.45um的滤膜过滤,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胶乳微球本身的粒径大小、标记过程对其粒径和聚集状态的影响、过滤的目的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等。

 

上一篇:5个常见的仪器操作误区,90%的化验员都中招了! 下一篇:胶乳标记抗体中,活化剂能少量,就千万别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