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18 9:19:00

在胶乳标记抗体中,活化剂的用量看似微小,影响却重大。我们应该按照“活化剂能少量,就千万别多加”这一原则。

以常见的羧基微球为例,羧基微球表面的羧基在自然状态下活性有限,难以与抗体高效结合。这时,活化剂如EDC(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和NHS(N-羟基琥珀酰亚胺)就登场了。EDC可以激活羧基微球表面的羧基,使其转化为具有更高反应活性的中间体,NHS则能进一步稳定这个中间体,增强其与抗体上氨基的反应活性,从而促进抗体与胶乳颗粒之间形成稳定的共价连接,确保标记过程顺利进行。

一、活化剂过量带来的问题:

01 过量的活化剂可能导致过度活化

过度活化的胶乳颗粒表面会产生过多的活性位点,这些位点不仅会与抗体结合,彼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交联反应。

过多的交联会改变胶乳颗粒的物理性质,使其粒径增大、分散性变差,最终导致整个标记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02 过量的活化剂对抗体的活性造成损害

抗体的活性对于其发挥免疫反应等功能至关重要。当活化剂过量时可能会与抗体上一些关键的功能基团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影响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能力。使得抗体失去了应有的生物学活性,进而影响检测结果。

03 活化剂过量还会导致背景信号升高

在免疫检测中,我们希望检测到的信号尽可能是由目标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产生的。然而,过量活化剂引发的非特异性反应会使胶乳颗粒与其他无关物质发生结合,产生额外的信号,即背景信号。

 

二、如何精准控制活化剂用量:

01首先,在实验设计阶段,要依据胶乳颗粒的类型、抗体的浓度和性质等因素,通过理论计算和预实验来确定活化剂的大致用量范围。不同的胶乳颗粒表面性质不同,所需的活化剂用量也会有所差异;抗体的浓度和结构特点也会影响其与活化剂的反应比例。对于浓度较高的抗体,需要相对较多的活化剂来实现充分标记,但这个“较多”也是在合理范围内的。

02 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准确称量和添加活化剂。使用高精度的称量设备,确保活化剂的加入量精确无误。同时,注意活化剂的添加方式,要缓慢、均匀地加入到反应体系中,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过度活化。

总之,在胶乳标记抗体过程中,活化剂用量虽小,却影响着整个标记体系的成败。严格遵循“胶乳标记抗体中,活化剂能少量,就千万别多加”这一原则,精准控制活化剂用量,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标记结果。

 

上一篇:标记好胶乳微球,可以用 “0.45um的滤膜”过滤吗 下一篇:为什么试剂配好后,还需要平衡几小时(甚至一两天),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