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18 9:47:00

实验室气相色谱仪(GC)是化验员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仪器,但很多人在操作时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仪器损坏。

就来盘点一下气相色谱仪操作的5个常见误区,看看你是否也中招了!

 

误区1:进样量越大,结果越准确

很多化验员认为进样量越大,检测信号越强,结果越准确。实际上,过大的进样量会导致色谱柱过载,峰形变宽甚至重叠,影响分离效果。
正确操作:根据仪器和色谱柱的规格,选择合适的进样量,通常为0.1-1μL。

 

误区2:忽略载气流速的稳定性

载气流速是影响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些化验员在操作中忽视了对载气流速的监控和调整,导致保留时间不稳定,结果重复性差。
正确操作:定期检查载气流速,确保其稳定,并在方法开发时优化流速参数。

 

误区3:柱温设置不当

柱温设置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分离效果。过高温可能导致样品分解,过低温则延长分析时间,甚至出现峰拖尾现象。
正确操作:根据样品的沸点和极性,设置合适的柱温程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误区4:忽视进样针的清洗

进样针的污染是导致交叉污染的常见原因。有些化验员为了省事,忽略了对进样针的清洗,导致样品残留,影响后续实验结果。
正确操作:每次进样后,用适当的溶剂清洗进样针,确保无残留。

 

误区5:忽略色谱柱的老化

色谱柱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固定相会逐渐流失,导致分离效果下降。有些化验员忽视了对色谱柱的老化处理,直接使用,结果数据偏差大。
正确操作:定期对色谱柱进行老化处理,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分离效果。

 

结语

气相色谱仪的操作看似简单,但细节决定成败。避开这些常见误区,不仅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延长仪器寿命。如果你也曾中招,赶紧改正吧!

 

 

上一篇:离心机操作人员注意事项 下一篇:标记好胶乳微球,可以用 “0.45um的滤膜”过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