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现黑点或黑斑
原因:试剂污染,抗体结合到封闭剂
解决方法:使用新鲜配置的试剂;过滤封闭液;选用其他类型封闭液
2、条带中出现边缘规则的白圈
原因:转膜时膜和胶中间有气泡,或抗体在膜上未均匀分散
解决方法:制备转膜凝胶时用玻棒赶去气泡;使用摇床孵育抗体
3、条带聚集变粗、拖尾、出现抹帯
原因:分离胶浓度偏大;样品有未溶颗粒;中性或疏水性蛋白析出;电压过大
解决方法:充分溶解,加样前离心;换小浓度分离胶;增加蛋白极性;减小电压
4、条带扭曲,如微笑带
原因:胶未配好(凝胶未能完全聚合,胶中有颗粒或气泡,凝胶未冷却好,);电压过高
解决方法:正确添加质量合格且未过期的AP及TEMED;过滤配胶的试剂保证配胶过程中胶内无气泡;凝胶冷却好后再上样;降低电压
5、出现非均一性背景
原因:膜可能曾经干过
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膜一直处于湿润状态
6、条带中间出现白色(反白)
原因:中心部位高浓度HRP将底物消耗过快,中间部位底物消耗完后无法发光
解决方法:降低蛋白量,降低一抗与二抗的浓度
7:高背景
原因 |
解决方法 |
抗体与其它蛋白质交叉反应 |
更换不同的封闭液;勿在 |
一抗浓度过高 |
降低一抗浓度 |
漂洗不完全 |
增加漂洗时间和缓冲液体积;漂洗液中加入Tween20;浓度0.05% |
曝光时间太长 |
缩短曝光时间 |
膜的问题 |
使用干净镊子;戴手套操作 ; 换一张新膜用足够的液体,膜始终保持湿润; |
洗膜不充分 |
增加洗涤次数 |
膜不合适 |
NC膜比PVDF膜背景低 |
膜干燥 |
保证充分的反应液,避免出现干膜现象 |
缓冲液污染 |
使用新缓冲液 |
8:非特异性条带(杂带)
原因 |
解决方法 |
SDS 非特异性结合到胶上的蛋白质 |
转膜后充分清洗 ;不用 SDS |
细胞传代次数过多,使其蛋白表达模式的分化 |
使用原始或传代少的细胞株,或平行实验 |
蛋白样本降解 |
使用新鲜制备的标本,并使用蛋白酶抑制剂 |
新蛋白或同族蛋白的分享同种表位的不同剪接方式 |
查其它文献报导,或BLAST搜寻,使用说明书报导的细胞株或组织 |
抗体未纯化 |
使用单克隆或亲和纯化的抗体,减少非特异条带 |
蛋白存在二聚体或多聚体 |
SDS-PAGE电泳上样前,加DTT,再煮沸变性,以增强蛋白质解聚变性 |
许多蛋白质有多个亚型,分子量不同 |
查阅文献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抗体针对几个亚型,就会有几个条带 |
蛋白本身有多个修饰位点 |
查阅文献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蛋白序列的修饰位点信息,确定分子量 |
一抗浓度过高 |
在满足一定的敏感性的情况下,降低一抗浓度 |
二抗引起的非特异条带 |
只加二抗做对照,检查非特异条带是否由二抗引起;降低二抗孵育浓度;更换交叉反应小的二抗;抗小鼠二抗易和大鼠组织和细胞发生交叉反应,选用吸附过的二抗 |
上样量过高 |
适当减少上样量 |
洗涤不完全 |
可适当延长洗涤时间 |
封闭不好 |
延长封闭的时间;选择更加适合的封闭液 |
9、非特异性条带
类型 |
说明 |
翻译后修饰 |
磷酸化、糖基化等会增大分子量 |
剪切体 |
许多蛋白由前体剪切后才带有活性,其分子量会变小 |
多聚体 |
二聚体、三聚体等,分子量会成倍增加 |
异构体 |
同一基因经选择性剪切产生不同大小的蛋白 |
另外,有些情况下的“杂带”带可能并不杂,例如
翻译后修饰对分子量的影响:
类型 |
涉及蛋白 |
对分子量影响 |
泛素化 |
种类广泛 |
变化大小为8KD的倍数 |
磷酸化 |
信号通路相关激酶 |
增大2-5KD |
糖基化 |
糖蛋白,一些膜蛋白,如CD分子 |
视糖基化的程度,变化范围很大 |
甲基化 |
组蛋白家族及表观遗传学 |
变化不大 |
乙酰化 |
组蛋白家族及表观遗传学 |
变化不大 |
糖基化引起的分子量变化 聚合体引起的分子量变化 剪切体引起的分子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