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30 11:13:00

一、技术原理:光与声的协同作用

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 PAI)是一种结合光学与超声技术的非侵入式医学成像方法,其核心原理如下:

1.光声信号产生
当短脉冲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组织中的光吸收体(如血红蛋白、黑色素)吸收光子能量,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处于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返回基态时以热能形式释放能量,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并产生热膨胀,进而激发压力波(即光声信号)。这一过程实现了“光能→热能→机械能”的转化。

2.信号接收与图像重建
超声探测器接收光声信号后,通过图像重建算法(如反投影算法、时间反转算法)解析信号,生成组织内部光吸收分布的二维或三维图像。由于光声信号与组织的光吸收特性直接相关,图像可清晰反映血管、肿瘤等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

3.技术优势

高对比度:基于组织对光的特异性吸收,可区分不同成分(如含氧/脱氧血红蛋白)。

深穿透性:突破纯光学成像的深度限制(传统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深度约1毫米),实现厘米级深层组织成像。

非侵入性:激光功率密度低于生物组织损伤阈值,避免电离辐射风险。

多功能性:支持结构成像、功能成像(如血氧饱和度监测)及分子成像。

 

二、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

1.肿瘤检测与治疗监测

早期诊断:PAI可高分辨率显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并通过多波长技术分析血氧饱和度等代谢信息,辅助乳腺癌、黑色素瘤等疾病的早期筛查。例如,多光谱光声断层成像(MSOT)能清晰界定黑色素瘤病变位置及深度,与组织学厚度高度相关。

治疗监控:实时监测肿瘤对治疗的响应,如化疗后血管密度变化,为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2.血管疾病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PAI内窥成像技术通过光谱解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如脂质、纤维帽),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分层提供关键信息。

微血管功能:光声显微成像(PAM)可量化皮肤微血管密度、迂曲性等参数,辅助评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

3.皮肤疾病诊断

高分辨率成像:PAM技术实现表皮至真皮层微血管和黑色素的高对比度成像,有效区分黑色素瘤与良性痣。例如,快速光声介观成像(FRSOM)通过分析血管复杂性提高诊断准确性。

炎症监测:PAI可动态观察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疾病的炎症反应,指导个性化治疗。

4.神经系统研究

脑功能成像:光声断层成像(PAT)清晰显示活体小鼠脑血管分布,结合血容量、血流参数反映脑功能状态,为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新工具。

5.其他应用

乳腺肿瘤检测:PAI技术高对比度显示乳腺肿瘤周围血管,辅助区分良恶性肿瘤。

宫颈癌筛查:PAI通过血管检测实现高效筛查,降低漏诊率。

前列腺癌诊断:结合超声探测器,PAI可定位前列腺癌病灶,提高穿刺活检准确性。

 

三、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1.当前挑战

成像深度与分辨率平衡:高超声频率提升分辨率但减少穿透深度,需优化激光波长与探测器设计。

标准化与监管审批:图像分析流程、设备性能参数缺乏统一标准,临床转化需通过监管审批。

成本与可及性:高端PAI系统价格较高,基层医院普及率有限。

2.未来趋势

多模态融合:结合MRI、超声等技术,实现结构-功能-分子信息的同步获取。

微型化与便携化:开发手持式PAI设备,拓展至基层医疗与床旁诊断。

人工智能辅助: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图像重建与分析,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上一篇:双抗分子如何开展效价测定 下一篇:荧光成像内窥镜—激光技术在医疗成像与治疗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