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代谢组揭示耐寒蜡样芽孢杆菌D2对Ni (II)毒性的响应机制,主要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菌株在不同Ni (II)浓度下的代谢物变化,结合传统方法探究其响应机制,具体如下:
1.研究方法:吉林农业大学李明堂教授团队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传统方法对不同浓度Ni (II)处理的耐寒蜡样芽孢杆菌D2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
2.生长影响:菌株D2在pH 6~8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率,最适pH值为7。初始浓度为60 mg/L的Ni (II)抑制了50%的D2菌株生长,而100 mg/L的Ni (II)几乎完全抑制D2菌株的生长。
形态结构和ROS影响:扫描电镜分析显示,随着Ni (II)浓度的增加,细菌膜损伤程度和细菌肿胀程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初始浓度为60和100 mg/L的Ni (II)处理组菌株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和ROS显著增加,表明Ni (II)对菌株D2的毒性作用部分是由细胞膜损伤和ROS的产生引起的。
细胞周期影响:qRT-PCR分析显示,在初始浓度为60和100 mg/L的Ni (II)处理组中,细胞周期相关调控基因显著下调,表明Ni (II)毒性可以导致菌株D2的细胞周期失调。
代谢组影响: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初始Ni (II)浓度为0、60和100 mg/L处理的菌株D2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初始Ni (II)浓度为60和100 mg/L的处理组变化显著,表明Ni (II)显著影响了菌体D2的代谢稳态。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氨基酸和ABC转运蛋白的生物合成途径。在氨基酸合成通路中,共有七个氨基酸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天冬酰胺、蛋氨酸和瓜氨酸的相对丰度随Ni (I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赖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的相对丰度随Ni (II)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源添加氨基酸的影响:在初始Ni (II)浓度为60或100 mg/L处理的细胞中分别添加5或20 mM的7种氨基酸,发现除谷氨酰胺外,初始Ni (II)浓度为60 mg/L的处理细胞中加入5或20 mM的氨基酸后生长显著增强;初始Ni (II)浓度为100 mg/L处理细胞中加入20 mM谷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或5 mM组氨酸、天冬酰胺后生长显著增强。表明组氨酸、蛋氨酸和天冬酰胺在菌株D2抵抗Ni (II)毒性方面具有直接作用。
3.研究结论:Ni (II)毒性严重影响菌株D2的生长、形态、细胞周期和代谢产物。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氨基酸合成的变化与Ni (II)对菌株D2的毒性有关。外源添加谷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和天冬酰胺可以缓解Ni对菌株D2细胞的毒性,说明氨基酸在提高菌株对Ni (II)毒性的抵抗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