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挑战
1.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FDA CDRH方案(1986年):提出将培养时间缩短至7天以下,但因缺乏实证支持,未能广泛应用。
ISO/TC198的突破:2007年启动技术规范制定计划,要求方法需通过同行评审验证。
2.行业需求
灭菌工艺验证中,生物指示剂的培养时间直接影响产品放行效率。医院等医疗机构对缩短培养时间的需求尤为迫切。
二、创新MIT测定方案
1.研究范围与对象
灭菌工艺:涵盖湿热灭菌(121℃、132℃、134℃、135℃)、环氧乙烷(EO)气体、过氧化氢(H₂O₂)蒸汽、二氧化氯(ClO₂)气体等。
生物指示剂配置:包括自含式生物指示剂和传统孢子条,孢子载体选用纸和不锈钢材质。
细菌内孢子种类:嗜热土芽孢杆菌和萎缩芽孢杆菌。
2.实验设计与操作
暴露条件:使30%-80%的生物指示剂检测结果为非无菌(即生长呈阳性),部分生物指示剂无菌,部分非无菌,符合FDA CDRH协议要求。
培养条件:
严格控制生长培养基。
所有暴露后的细菌培养物均进行培养,直至观察到非无菌结果,或最长培养7天。
通过培养基浑浊、pH指示剂颜色变化等证据判断非无菌结果。
3.关键发现
生长时间规律:无论灭菌过程类型、致死机制及孢子种类如何,生物指示剂生长时间范围近似正态分布。
三、基于CST的MIT测定新方法
1.步骤详解
样本准备:从三个批次中分别获取至少100个由不同孢子作物生产的生物指示剂。
D10值测定:利用Holcomb-Spearman-Karber方法计算D10值,提供最佳的D10值估计。
暴露处理:在CST条件下,通过单独的电阻计运行对每批生物指示剂进行暴露处理。
培养与记录:
采用生物指示剂制造商指定的回收方法(或指定的生长培养基),并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操作。
持续培养,直至所有生物指示剂均检测出非无菌结果,或培养时间达到7天(若7天后仍未检测出非无菌,则需重新确认D10值和孢子总数)。
记录所有生物指示剂的非无菌测试时间。
2.MIT确定
MIT为三个生物指示剂批次中出现非无菌结果的最长时间。
四、新方法的优势
1.科学性与准确性
充分考虑了灭菌过程监测和控制方法的发展,避免了“异常”结果的不当影响。
相比FDA CDRH方案,新方法更稳健、可重复。
2.实际应用价值
为生物指示剂在现代灭菌监测中的应用提供更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
不会降低生物指示剂在监测和控制灭菌过程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