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 DNA 的分离方法比较(以 E.coli 为例)
质粒 DNA 的分离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以下是以 E.coli 为例,对几种常见的质粒 DNA 分离方法的比较:
1. 碱裂解法
原理:利用强碱性条件(NaOH 和 SDS)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使蛋白质和染色体 DNA 变性,而质粒 DNA 由于其共价闭环结构保持完整。随后通过调节 pH 值使变性的蛋白质和染色体 DNA 沉淀,质粒 DNA 则留在上清液中。
优点:
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适用于大多数 E.coli 菌株。
可用于小量至大量制备。
缺点:
提取的质粒 DNA 纯度可能不够高,需要进一步纯化。
对大质粒(>15kb)的提取效率可能较低。
2. 煮沸裂解法
原理:将细菌悬浮于含有 Triton X-100 和溶菌酶的缓冲液中,通过沸水浴加热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和染色体 DNA 变性,而质粒 DNA 保持超螺旋结构。随后通过离心去除变性的蛋白质和染色体 DNA,回收上清液中的质粒 DNA。
优点:
操作简单,时间短。
适用于小质粒(<15kb)的小量至大量制备。
对大多数 E.coli 菌株有效。
缺点:
条件剧烈,易造成质粒断裂,回收率较低。
不适用于释放大量糖类的 E.coli 菌株(如 HB101 及其衍生菌株)。
3. SDS 裂解法
原理:将细菌悬浮于等渗的蔗糖溶液中,用溶菌酶和 EDTA 处理破坏细胞壁,再用 SDS 裂解去壁细菌,温和地释放出质粒 DNA。随后通过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纯化质粒 DNA。
优点:
条件温和,适用于大质粒 DNA 的提取。
提取的质粒 DNA 纯度较高。
缺点:
产率可能不高,因为部分质粒 DNA 会缠结在细胞碎片上而丢失。
操作相对复杂,需要较多的试剂和步骤。
4. 试剂盒法
原理:通常采用改良的 SDS-碱裂解法,结合硅胶膜在高盐及低 pH 条件下结合 DNA,在低盐及高 pH 条件下洗脱的原理,实现质粒 DNA 的快速纯化。
优点:
操作简便,快速高效。
提取的质粒 DNA 纯度高,可直接用于后续实验。
适用于多种样本类型。
缺点:
成本较高。
可能不适用于某些特殊菌株或质粒。
5. 氯化铯-溴化乙锭(CsCl-EB)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
原理:利用质粒 DNA 和染色体 DNA 在 CsCl-EB 密度梯度中的浮力密度差异,通过超速离心实现分离。
优点:
分辨率高,纯化效果好。
可用于分离不同构型的质粒 DNA(如超螺旋、开环和线性)。
缺点:
操作繁琐,需要昂贵的设备和试剂。
耗时长,不适合大规模制备。
6. 其他方法
小量一步提取法:直接将酚/氯仿与细菌培养物混合,同时完成细胞裂解与蛋白质变性,通过离心分离质粒 DNA。操作简单快速,但纯度可能不高。
磁珠法:利用磁珠的磁性吸附 DNA,通过洗涤和洗脱实现纯化。操作简便,适用于自动化操作,但成本较高。
总结与推荐
1.小量制备:可选择碱裂解法或煮沸裂解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2.大量制备:可选择 SDS 裂解法或试剂盒法,提取的质粒 DNA 纯度较高。
3.高纯度要求:可选择 CsCl-EB 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但操作繁琐,成本较高。
4.自动化操作:可选择磁珠法,适合大规模样本处理。
根据实验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质粒 DNA 的分离和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