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周期检测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细胞周期反映了细胞增殖速度,单个细胞的周期可以通过缩时摄影来测定,但它不能代表整个细胞群体的周期。因此,现在常采用其他方法来测量整个群体的周期。
原理
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DNA含量不同。正常细胞在G/G1期具有二倍体细胞的DNA含量(2N),而在G2/M期则具有四倍体细胞的DNA含量(4N)。S期的DNA含量介于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碘化丙锭(PI)可以与细胞内的DNA和RNA结合,通过RNA酶将RNA消化后,检测到与DNA结合的PI荧光强度可以直接反映细胞内DNA含量的多少。因此,采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检测细胞内DNA含量时,可将细胞周期分为G/G1期、S期和G2/M期,并通过特殊软件计算各时相的百分比。
细胞周期结果展示
二、细胞克隆实验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是用来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性、对杀伤因素敏感性等项目的重要技术方法。
原理
单个细胞在体外增殖6代以上(时间约1周以上),其后代所形成的细胞群体,称为集落或克隆。每个克隆含有50个以上的细胞,大小在.3 - 1.毫米之间。细胞接种存活率只表示接种细胞后贴壁的细胞数,但贴壁后的细胞不一定每个都能增殖并形成克隆。只有同时具有贴壁和增殖活力的细胞才会形成克隆。克隆形成率反映细胞的独立生存能力的强弱,用于评价细胞群体依赖性和增殖能力。
由于细胞生物学性状不同,因此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别也很大。一般来说,初代培养细胞克隆形成率较弱,传代细胞系则较强;二倍体细胞克隆形成率较弱,转化细胞系则较强;正常细胞克隆形成率较弱,而肿瘤细胞则相对较强。
克隆形成率与接种密度有一定关系,在进行测定时需要将接种的单个细胞分散为悬液,并直接接种在培养皿中进行持续一周以上的培养,并在此期间进行检查。当出现新的、由单个原始生长出来的完整几何结构时,则可以停止培养过程。
细胞克隆结果展示
三、细胞凋亡实验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控制,按照自身程序主动性、生理性的死亡过程。细胞凋亡受凋亡相关基因调控,故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原理
一般而言,细胞凋亡的早期主要涉及胞内一些蛋白质的变化,如蛋白质量的增加、位置的转移、状态的改变等,还有一些磷脂和Ca2+含量的变化;中晚期则伴随着DNA断裂和凋亡小体的形成;而整个凋亡过程中细胞形态也会发生改变。
四、细胞侵袭实验
细胞侵袭实验指将细胞小室(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室内盛装上层培养液,下室内盛装下层培养液,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我们将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从而可以研究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对细胞生长、运动等的影响。
原理
细胞侵袭指细胞在原位突破基底膜,然后内渗进入血管、淋巴管的过程。
细胞侵袭结果展示
五、细胞迁移实验
细胞迁移:也称为细胞移动、细胞爬行或细胞运动,是指细胞在接收到迁移信号或感受到某些物质的梯度后而产生的移动。
原理
细胞迁移实验是测定细胞迁移运动与修复能力的方法,类似体外伤口愈合模型。在体外培养皿或平板培养的单层贴壁细胞上,用微量枪头或其他硬物在细胞生长的中央区域划线,去除中央部分的细胞,然后继续培养细胞至实验设定的时间,取出细胞培养板,观察周边细胞是否生长至中央划痕区,以此判断细胞的生长迁移能力,实验通常需设定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加了某种处理因素或药物、外源性基因等组别,通过不同分组之间的细胞对于划痕区的修复能力,可以判断各组细胞的迁移与修复能力。
细胞迁移结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