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3:21:00

一、血清样本采集

在病程早期采集急性期血清,间隔2~3周后采集恢复期血清,有的病毒抗体出现早,应间隔1周左右采集第2份血清,以便早期诊断。采血前建议患者清淡饮食,尽量空腹。

 

二、进行血清学检测的必要性

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或病原菌培养检测方法相比,血清学检测结果对疾病的感染过程提供了不同的见解。

血清学检测可以确定人群中已被感染并产生相应抗体的“无症状感染者”以及感染后通过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达到自愈的人群,基于检测样本中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可以快速,经济,高效,直观地提供结果。

 

三、病毒血清学检测的实验方法

1.病毒中和实验

是指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可用来检查患病后或人工免疫后机体血清中抗体的增长情况,也可用来鉴定病毒或研究其抗原结构。

病毒中和实验可以在细胞培养、鸡胚或动物上进行,一般将抗体做稀释,与一定量的病毒混合,然后检测其在细胞培养、鸡胚或动物上的感染性。终点是以抑制细胞病变(细胞培养)或病毒复制(鸡胚或动物)的抗体最高稀释度来表示。

中和抗体特异性高,维持时间较长,流行病学研究常用此法。

2.红细胞凝集实验

部分病毒如流感等表面有血凝素(糖蛋白),在一定条件下,能与鸡、豚鼠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受体结合而发生凝集现象。

滴定病毒的血凝效价,便可大致估计病毒颗粒的数量(1个血凝单位=106病毒颗粒)。

若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后,使病毒失去凝集红细胞的能力,从而抑制血凝现象的出现,则称为血凝抑制现象。

利用血凝抑制实验可以检测和鉴定具有血凝特性的病毒,如流感病毒、乙脑病毒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该方法敏感、简单、费用低,而且操作简便。同时,也可用于抗体效价检测。

3.补体结合实验

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可以用于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病毒抗体,病毒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反应可以引起补体结合,最终可导致膜溶解。

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后可结合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如果反应系统中不存在的待检的抗体(或抗原),则在液体中仍有游离的补体存在,当加入指示系统时会出现溶血,是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

因此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相应抗体,或用已知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

4.沉淀实验

可溶性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内毒素、菌体裂解液、病毒的可溶性抗原、血清、组织渗出液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当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目前临床运用较少。

5.凝集实验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发生凝集的血清学试验。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在电解质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临床常用于鉴定菌种和梅毒感染的确认。

6.病毒蛋白检测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可合成自身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也可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上调或下调宿主蛋白的表达,除直接检测病毒外,也可检测与病毒发生作用的蛋白。

在检测分类上可根据检测对象分为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也可根据检测方法分为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根据标记物结合于抗体还是抗原分为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

临床常用病毒蛋白的检测方法包括ELISA技术、免疫印迹技术等,均可用标记有酶、发光底物或荧光素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或针对病毒产生的抗体。

免疫酶染色技术包含直接免疫染色和间接免疫染色方法,直接免疫染色法利用荧光素或酶标记,可识别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与感染细胞或组织样本作用,而间接免疫染色法是利用荧光素或酶标记抗抗体,用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感染细胞或组织样本作用后,再加入荧光素或酶标记的抵抗抗体作用

间接法较直接法敏感,而且使用方便,可用于多种病毒抗原的检测,不需要提纯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繁琐的标记过程。

 

上一篇:白纯化实验怎样选择合适的配基和金属离子? 下一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染料法VS探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