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系内部因素
1.引物:长度、扩增跨度、特异性等因素;
2.酶及其浓度:酶浓度过高可引起非特异性扩增,浓度过低则合成产物量减少;
3.dNTP的质量与浓度:dNTP溶液呈酸性,一般配置成体系需将其调节至7.0-7.5,正常情况下4种dNTP的浓度应该相等,如果其中某一种过高就会引起错配,浓度过低又会引起PCR产物的产量。不过目前使用的都是商品化配置好的预混液体系;
4.模板核酸:模板核酸的量和纯度,是PCR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RNA模板更要注意RNA的降解;
5.Mg2+浓度:主要影响PCR扩增的特异性和产量,Mg2+浓度过高,反应特异性降低,出现非特异性扩增,浓度过低会降低Taq 酶的活性,使反应产物减少;
6.温度与时间的设置:变性温度与时间、退火温度与时间、延伸温度与时间;
7.循环次数:循环次数决定PCR扩增程度,PCR循环次数主要取决于模板DNA的浓度。一般温度循环次数在30-40次之间,循环次数越多,非特异性产物的量就越多;
二、体系外部因素
1.SDS: 离子去污剂,0.01%即可完全抑制PCR反应,0.005%可显著降低产量
2.苯酚: 0.5%即可完全抑制PCR反应,0.2%可显著降低产量
3.乙醇: 大于1%的浓度可抑制PCR反应,但在某些体系里又能增加产量
4.异丙醇: 抑制作用比乙醇稍强
5.乙酸钠: 大于5mM时抑制PCR反应
6.氯化钠: 大于25mM时抑制PCR反应(生理盐水无影响)
7.EDTA: 0.5mM可使PCR产物减少,1mM完全没有PCR产物
8.血红素-来源:血液,大于1mg/ml抑制PCR反应
9.氯高铁血红素:大于0.1ng/μl抑制PCR反应
10.丹宁酸:大于0.1ng/μl抑制PCR反应
11.肝素:大于0.15IU/ml抑制PCR反应
12.尿素-来源:尿,大于20mM时产生抑制
13.腐殖质-来源:土壤,植物材料,自然界水
14.植物多糖-来源:粪便,植物多糖
15.聚苯乙烯,聚丙烯-来源:紫外线照射塑料管
16.胆酸盐-来源:粪便
17.胶原质-来源:组织
18.靛青染料-来源:粗斜纹棉布,牛仔裤
19.蛋白酶-来源:牛奶
20.钙离子-来源:牛奶,骨头
21.铁离子-来源:血液
22.二甲苯胺
23.溴酚蓝
24.胆红素
其他抑制剂
三、PCR抑制物作用机制
PCR抑制物中大部分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可以归为三类:
1.干扰核酸提取过程中的细胞裂解;
2.降解或包裹核酸;
3.热稳定DNA聚合酶失活;腐殖化合物是环境样本中最常见的抑制物,其可能是通过对Mg2+的螯合作用而抑制聚合酶活性。
DNA可因为一些物理、化学或酶等因素作用而出现降解,如贮存的扩增产物在扩增后电泳时,有时出现的条带模糊,就是因为DNA的降解所致。
DNA一级结构不稳定,会因为水解、非酶甲基化、氧化损伤和酶降解等出现降解。
细胞中存在核酸酶,如果核酸酶处理不干净,残留在核酸样本中,也会降解核酸。
微生物如细菌产生的限制性内切酶也是一个降解DNA的因素。
有些细菌的DNA酶属于热稳定的核酸酶,在扩增中期可水解基因组和引物DNA。
核酸和引物也因为其不能与DNA聚合酶结合而出现不扩增。
如蛋白质、多糖、细胞碎片、脂类等对PCR的抑制作用,很可能就是通过对DNA的物理包裹作用而使其不能与聚合酶接触。
乳胶手套上滑石粉对PCR扩增影响可能会通过其对DNA的非特异结合作用进行的。
因为DNA可结合至玻璃、二氧化硅等上,这也是采用硅吸附方法提取核酸的基本原理。
四、解决方法
了解完核酸抑制物之后,我们要如何减少这些抑制物对结果的影响呢?
主要的技术就是核酸提取。核酸分为DNA和RNA,将其从样本中提取出来,是进行PCR的前提。
将复杂样本核酸提取纯化出来,其目的是:
1.去除PCR抑制物;
2.增加靶核酸浓度,使其能达到特定PCR的测定范围;
3.增加样本的均一性,以保证测定的精密度和重复性。
除上述外,还可以使用PCR增强剂,比如甜菜碱、二甲基亚砜、甲酰胺、甘油、PEG、亚精胺和单链DNA结合蛋白等,但是在高浓度情况下,也会对PCR产生抑制,因此如何采用增强剂消除抑制剂的影响,采用多少的浓度对结果都存在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