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30 11:03:00

一、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双光子激发光动力治疗(2P-PDT)利用近红外光(NIR)激发光敏剂分子,通过非线性光学过程(双光子吸收)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ROS),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其核心优势包括:

1.深层穿透能力: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更小,穿透深度可达数毫米,突破传统单光子PDT对浅表肿瘤的限制。

2.高空间分辨率:双光子激发仅在聚焦点发生,避免离焦区域的光毒性,实现三维精准治疗。

3.低背景干扰:长波长激发减少组织自发荧光,提升信噪比,适用于厚组织成像与治疗。

 

二、关键技术突破

1.光敏剂创新

聚集诱导发光(AIE)光敏剂:解决传统光敏剂在水中聚集导致的荧光淬灭问题。例如,TBDTT分子通过纳米封装形成稳定水溶性颗粒,显著提升ROS产率。

线粒体靶向光敏剂:如MeTTPy光敏剂在830nm飞秒激光激发下,特异性聚集于线粒体,诱导肿瘤细胞焦亡,小鼠模型中肿瘤抑制率超90%。

近红外二区(NIR-Ⅱ)光敏剂:探索更长波长激发以提升穿透性,但高效NIR-Ⅱ光敏剂开发仍是挑战。

2.激发方式优化

双光子光片激发系统:上海交通大学顾波波团队设计光片照明系统,实现2.6×2.7×0.09mm³薄片状激发域,结合一维扫描覆盖整个肿瘤,70%肿瘤生长抑制率打破传统点扫描的体积限制。

飞秒脉冲激光参数优化:通过调整脉冲宽度、重复频率等参数,提升双光子吸收概率,增强ROS生成效率。

 

三、临床应用进展

1.实体肿瘤治疗

皮下肿瘤模型:Karges等设计的钌基光敏剂在80mm³皮下肿瘤中实现显著生长抑制,效果优于单光子PDT。

癌细胞球模型:Dobos团队开发骨肉瘤三维细胞球模型,用于高效筛选双光子光敏剂。

深层肿瘤治疗:双光子激发结合光片技术,实现对深层肿瘤的大范围精准治疗,避免传统PDT的穿透瓶颈。

2.微创与精准治疗

血管选择性闭合:Gu等利用双光子PDT精准闭合活体脑部微血管,为中风模型研究提供工具。

术中实时导航:光敏剂荧光标记肿瘤边界,辅助手术精准切除,减少正常组织损伤。

3.联合治疗策略

与免疫治疗协同:PDT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

与化疗/放疗联用:纳米载体联合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肿瘤完全缓解率提升至传统疗法1.8倍。

 

四、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1.技术瓶颈

双光子激发效率低:需进一步优化光敏剂分子结构与激光参数。

光敏剂递送与靶向性:提高肿瘤富集度,减少全身毒性。

标准化治疗方案缺失:光学装置、操作流程及辐照参数尚未统一。

2.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光敏剂开发:聚焦NIR-Ⅱ光敏剂、AIE光敏剂及靶向修饰型光敏剂。

跨尺度治疗平台:兼容病毒至组织碎片的分选与治疗需求。

AI与光学设计融合:实时光场优化提升治疗效率。

临床转化研究: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推动2P-PDT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五、典型应用案例

1.膀胱癌治疗:第二代光敏剂(如卟啉-葡聚糖磁性纳米微粒)通过外磁场引导提升肿瘤局域浓度,光毒性效应增强2.3倍。

2.食管癌治疗:PDT与内镜结合,降低术后复发率,5年无复发生存率提升至78.3%。

3.脑疾病研究:双光子PDT精准闭合脑部微血管,为中风模型提供研究工具。

 

上一篇:荧光成像内窥镜—激光技术在医疗成像与治疗中的创新应用 下一篇:光学分选技术的光学力原理、技术分类、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