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亲和力的靶点捕获技术
1.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
原理:将活性分子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与细胞裂解液孵育后,通过洗脱和质谱分析捕获的蛋白,鉴定潜在靶点。
特点:直接、高效,但可能受非特异性结合干扰。
应用:适用于高亲和力活性分子的靶点筛选。
2.药物亲和反应靶点稳定性(DARTS)
原理:活性分子与靶蛋白结合后,可保护靶蛋白免受蛋白酶降解,通过质谱分析降解前后的蛋白差异,鉴定靶点。
特点:无需标记活性分子,操作简便,但可能存在假阳性。
应用:适用于小分子或天然产物的靶点发现。
3.细胞热位移分析(CETSA)
原理:活性分子与靶蛋白结合后,可稳定靶蛋白的热变性,通过检测不同温度下蛋白的溶解性变化,鉴定靶点。
特点:可区分直接和间接靶点,但需优化温度梯度。
应用:适用于热稳定性较好的蛋白靶点。
4.生物素标记-链霉亲和素沉淀(BioID/TurboID)
原理:通过基因工程将生物素连接酶(BirA或其突变体)与活性分子或其受体融合表达,在细胞内生物素化邻近蛋白,结合质谱分析鉴定靶点。
特点:可捕获弱相互作用或瞬时结合的蛋白,但需基因改造。
应用:适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二、基于遗传学的靶点发现方法
1.全基因组CRISPR筛选
原理: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细胞中的每个基因,观察活性分子处理后的细胞表型变化(如存活率、增殖能力),鉴定靶基因。
特点:高通量、无偏性,但需建立稳定的细胞模型。
应用:适用于癌症药物靶点发现和耐药机制研究。
2.RNA干扰(RNAi)筛选
原理:通过siRNA或shRNA库沉默细胞中的基因表达,观察活性分子的作用效果变化,鉴定靶基因。
特点:操作简便,但存在脱靶效应。
应用:适用于初步筛选潜在靶点。
3.酵母双杂交(Y2H)
原理:将活性分子的“诱饵”蛋白与酵母转录因子融合,筛选与“诱饵”蛋白相互作用的“猎物”蛋白(如cDNA文库),鉴定靶点。
特点:适用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但可能存在假阳性。
应用:适用于信号通路和蛋白质复合物研究。
三、基于化学蛋白质组学的方法
1.活性分子探针(ABPP)
原理:设计活性分子衍生物(探针),通过光交联或点击化学标记靶蛋白,结合质谱分析鉴定靶点。
特点:可捕获瞬时或弱相互作用,但探针设计需优化。
应用:适用于酶类靶点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2.光亲和标记(PAL)
原理:在活性分子中引入光敏基团(如二苯甲酮),光照下与邻近蛋白形成共价键,结合质谱分析鉴定靶点。
特点:时空分辨率高,但光交联效率可能受限。
应用:适用于研究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
四、基于计算生物学的靶点预测
1.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
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活性分子与蛋白靶点的结合模式,预测可能的靶点。
特点:快速、低成本,但需结合实验验证。
应用:适用于初步筛选潜在靶点。
2.反向药效团匹配
原理:根据活性分子的化学结构特征,匹配已知的蛋白结合口袋,预测靶点。
特点:适用于结构明确的活性分子。
应用:辅助靶点发现和药物设计。
五、基于表型筛选的靶点发现
1.表型驱动筛选
原理:通过高通量筛选观察活性分子对细胞或生物体的表型影响(如分化、凋亡),结合转录组学或蛋白质组学分析,反向推断靶点。
特点:无偏性,但机制解析复杂。
应用:适用于复杂疾病模型的靶点发现。
六、方法选择建议
1.优先选择基于亲和力的技术(如DARTS、CETSA、BioID)
适用场景:活性分子已知,需快速鉴定直接靶点。
优势:直接、高效,适合机制研究。
2.结合遗传学筛选(如CRISPR、RNAi)
适用场景:需验证靶点的生物学功能。
优势:高通量、无偏性,适合靶点验证。
3.化学蛋白质组学方法(如ABPP、PAL)
适用场景:活性分子作用机制复杂,需捕获弱相互作用。
优势:灵敏度高,适合难溶性或低亲和力分子。
4.计算生物学辅助
适用场景:实验成本高或周期长时,缩小靶点范围。
优势:快速、低成本,但需结合实验验证。
七、总结
靶点发现是活性分子研究的核心环节,需根据实验目的、活性分子特性和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1.高亲和力分子:优先选择DARTS、CETSA或亲和层析。
2.弱相互作用或瞬时结合:采用BioID、ABPP或PAL。
3.无偏性筛选:结合CRISPR、RNAi或表型筛选。
4.机制验证:综合多种方法,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合理组合多种技术,可高效、准确地揭示活性分子的作用靶点,为后续药物开发或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