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生物膜的培养与可视化方法
1. 培养方法选择
常用模型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推荐方法:
微孔板法:适合高通量筛选,通过吸光度定量生物膜量。
微流控芯片:精确控制流体环境,模拟体内生物膜形成(需专业设备)。
通道载玻片法(如ibidi µ-Slide):直接在载玻片中培养,便于后续成像。
2. 可视化技术
荧光显微镜:
染色步骤:使用荧光染料(如SYTO 9/PI或DAPI)标记细菌,结合光示踪剂(如EbbaBiolight 680)增强生物膜结构信号。
观察要点:活细胞(绿色荧光)与死细胞(红色荧光)区分,或生物膜基质(红色荧光)与细菌(蓝色荧光)叠加成像。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
优势:支持三维成像,分辨率高,可定量分析生物膜厚度。
操作:在通道载玻片中直接进行多层扫描,结合ImageJ等软件重建三维结构。
二、扫描电镜(SEM)样品制作步骤
1. 固定与清洗
固定:
用2.5%戊二醛(PBS缓冲液配制)室温固定3-4小时或4℃过夜。
目的:维持细胞形态,避免结构塌陷。
清洗:
PBS缓冲液漂洗3次,每次15分钟,彻底去除戊二醛。
2. 脱水与干燥
梯度脱水:
依次使用30%、50%、70%、90%、100%乙醇脱水,每次10分钟。
最后用100%乙酸异戊酯置换乙醇(2次,每次10分钟)。
临界点干燥:
将样品转移至临界点干燥仪,液态CO₂置换后升温至临界点,确保无水变形。
3. 镀膜与装机
镀膜:
非导电样品需镀金膜(厚度约10 nm)或碳膜(SEM-EDS成分分析用)。
装机:
样品切割至<1 mm³,用导电胶固定于样品台,确保稳固无晃动。
4. SEM操作要点
参数设置:
加速电压:1-30 kV(根据样品调整,生物样品常用5-10 kV)。
工作距离:5-10 mm,避免电子束损伤样品。
成像优化:
低倍率(500×)对焦后逐步放大至2000-15000×,调整对比度和亮度。
三、实验整合与注意事项
1.多技术联用:
在同一载玻片中完成CLSM成像后,直接固定、脱水、镀膜,避免细胞脱落。
2.关键控制点:
生物膜均匀性:培养时定期更换培养基(如每12小时),去除游离细菌。
脱水彻底性:乙醇梯度脱水需严格操作,防止样品皱缩。
3.常见问题处理:
充电效应:镀膜不匀会导致局部放电,需重新镀膜。
图像模糊:检查临界点干燥是否完全,或降低加速电压。
四、实验材料清单
类别 |
试剂/设备 |
品牌/型号示例 |
菌株 |
铜绿假单胞菌DSM 50071 |
DSMZ |
培养基 |
TSB培养基(含葡萄糖、NaCl) |
自配或商业培养基 |
染色剂 |
DAPI、EbbaBiolight 680 |
Thermo Fisher、EbbaBiotech |
固定剂 |
25%戊二醛 |
Sigma |
脱水剂 |
乙醇梯度、乙酸异戊酯 |
Sigma |
设备 |
CLSM、SEM、临界点干燥仪 |
ZEISS LSM 880、JEOL JSM-6480LV |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实现细菌生物膜的高分辨率可视化,并结合SEM观察其微观结构。如需进一步优化,可尝试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SEM联用,或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