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18 11:05:00

微生物限度检测过滤法介绍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一种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化妆品企业、食品饮料、医疗疾控、第三方检测、检验检疫等单位机构中广泛进行的质量控制方法。它主要是用来评估药品、食品饮料、生物制剂、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产品中微生物污染程度,可以检测样品中需氧菌、霉菌、酵母菌总数,以及特定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存在,目的是确保产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在安全范围内,避免对消费者和使用者健康造成危害。

 

微生物限度检测过滤法选型

微生物限度检测过滤法的核心在于滤膜的选择,滤膜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孔径:滤膜的孔径大小直接影响到微生物的截留效果。《中国药典》和GB4789系列标准均规定微生物检测滤膜孔径不大于0.45μm。过大的孔径存在被微生物穿透的风险,而过小的孔径则会降低过滤的效率。实验证实,即使小如挑战除菌过滤器的缺陷短波单胞菌,使用0.45μm滤膜过滤后培养其回收率也在80%以上,和方法适用性的其他微生物没有明显差异,因此0.45μm的滤膜是最佳选择。

2.材质:常见的微孔滤膜材质包括混合纤维素(MCE)、尼龙(N66)、聚醚砜(PES)、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聚四氟乙烯(PTFE)等。不同材质的滤膜具有不同的化学兼容性和过滤效率,应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和检测要求来选择。例如,MCE滤膜过滤水性溶液效率高,但化学兼容性差,对抑菌检品吸附强;N66过滤效率一般,但适合多数有机溶剂和抑菌性检品;PES具备较高的通量和较低的蛋白吸附,适用于油性和蛋白类检品;PVDF通常适用于强抑菌性检品;而PTFE适用于一些溶解性强的有机溶剂(如DMSO)。

3.性能:滤膜的无菌性能和回收率也是选型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菌滤膜在使用便捷性与质量保证上更具优势。而回收率则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试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应在0.5~2范围内”。

此外,滤膜的直径也需要根据过滤装置的漏斗大小来选择,一般为47mm或50mm较为常见。同时,为了方便计数时的观察,推荐使用带网格线的过滤膜。

 

微生物限度检测过滤法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过滤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准备滤膜:选择合适的滤膜并灭菌,也可以直接选购已经伽马射线(辐照)灭菌的无菌包装过滤膜。滤膜材质和孔径的选择应根据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过滤样品:将一定量的待检测液体样品倒入过滤杯中,使用真空泵产生的负压吸引力使液体通过滤膜。在此过程中,微生物被截留在膜上。

3.转移滤膜:将过滤后的滤膜用无菌镊子取出,并转移到适当的培养基上。注意菌面朝上,平贴并确保没有气泡。

4.培养:在适宜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滤膜上的微生物进行培养,使其生长繁殖。

5.计数:培养结束后,对滤膜上的菌落进行计数。根据菌落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避免污染和误差的产生。同时,定期对仪器进行清洁、消毒和校准也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培养基除菌真空抽滤装置的组成及具体消毒灭菌方法 下一篇:实验室真空抽滤装置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