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学分析在揭示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和肿瘤微环境(TME)特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下是对该领域的详细阐述:
一、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
1.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
研究表明,在胃癌早期阶段,患者的腹膜即已存在“转移前微环境”(pre-metastatic niche)。这一发现符合癌症转移的“种子-土壤”理论,即癌细胞(种子)在适宜的微环境(土壤)中更容易生长和转移。
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ELF3、CDH1、PIGR等基因突变以及微环境的特定改变。
2.关键基因和通路的改变:
胃癌原发灶中存在ELF3、CDH1、PIGR等基因突变时,更易导致腹膜转移。
转录组学、基因通路和细胞术分析显示,上皮-间质转化(EMT)和间质浸润能力的强化是腹膜转移的独有特征。此外,髓系髓样树突状细胞和特定CAFs亚群(iCAFs/myCAFs)的富集也与腹膜转移密切相关。
3.腹膜转移的独特性:
与胃癌的肝转移相比,腹膜转移灶的胃癌细胞更为间充质样,微环境纤维化也更明显。
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的脱落、外泌体的分泌以及腹膜微环境的重塑等。
二、胃癌腹膜转移的肿瘤微环境(TME)特征
1.微环境纤维化:
腹膜转移灶的微环境整体属于纤维化或免疫富集/纤维化亚型。这种纤维化微环境可能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2.免疫细胞浸润:
腹膜转移灶中存在多种免疫细胞的浸润,包括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内皮细胞、记忆B细胞、M2型巨噬细胞等。这些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复杂的作用,既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也可能对免疫治疗产生响应。
3.炎症通路富集:
腹膜转移灶中炎症通路显著富集,如IL2-STAT5、干扰素-γ等。这些炎症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治疗靶点和潜在治疗策略
1.治疗靶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虽然一些在原发肿瘤中高表达的胃癌新靶点(如CLDN18.2和FGFR2b)在腹膜转移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腹膜转移灶中存在其他基因(如NTRK2/3、PIK3CA、TEAD1/2、DKK1、FGFR1、HPSE)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的显著高表达。这些可能成为治疗腹膜转移的新靶点。
2.潜在治疗策略:
全身免疫治疗联合腹腔内化疗在腹膜转移的治疗中显示出协同增效性。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腹膜转移灶的免疫浸润状态和炎症通路富集情况。
针对特定基因或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可能在腹膜转移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针对NTRK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已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多组学分析在揭示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和肿瘤微环境特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发现为胃癌腹膜转移的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